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入编期刊
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期刊

主管: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401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80/G4


当前位置: 首页>期刊目录>2015年>第5期>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学习讲话精神创新艺术教育

    发布时间:2015-06-16 浏览次数:42次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要借重要讲话的东风,开启我国艺术教育的新征程,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艺术教育对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课内课外相互联系、校内校外相互促进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艺术教育资源。鼓励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艺术教育特色。

        二是按照把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创新艺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要把课外艺术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建立记录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艺术活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深入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

        三是按照培养“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加大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和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教育的教师都应是“最美”的工程师。要有计划、分步骤配齐专职艺术教师,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中小学可以采取“走教”方式满足艺术师资需求。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提倡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与中小学校建立“定点实习顶岗”机制,联合和依托各级文联、文艺家协会、文艺志愿者协会开展文艺支教志愿服务、艺术家进校园项目。建立开放灵活的资源共享平台,将优质艺术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学校。

        四是按照有特色高水平的要求,支持艺术院校改革发展。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有一批高水平艺术院校及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努力产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及教学资源,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完善艺术院校与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支持建设世界一流艺术院校和一流艺术学科,引导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好艺术类学科专业。建立健全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共享体系,加快“马工程”有关文艺类重点教材的编写审议出版工作。

        五是按照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的要求,建立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艺术教育及其效果应当可监测、可评价。要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并向社会公布,不断开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个新的关键命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应当是在历代国家领导人有关文艺问题重要讲话基础上的一次全新的理论概括,正面阐明了处在市场经济汹涌大潮中的中国文艺急需回归于自身的精神家园这一根本问题,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构架在当代文艺中的巨大的支撑与引领力量:“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高举“中国精神”的实质,正是要为在发展中面临危机的当代中国文艺追寻到至关重要的灵魂。

        以“中国精神”引领艺术理论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一川

        以“中国精神”为文艺的灵魂,落实到高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就是应当以“中国精神”去引领艺术史论专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立志在艺术史论工作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理论评论人才。艺术史论专业要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具有综合人文素养、掌握艺术史知识、拥有艺术理论修养及艺术批评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核心领域为艺术史、艺术理论及艺术批评。鉴于当前这个专业正处在参酌现代艺术学科体制而建构专业培养模式的初始期,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举“中国精神”之旗、立“中国精神”之柱,致力于培养高扬“中国精神”的艺术理论评论人才。这具体地表现为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编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指导及自主学习等一系列环节中,在系统传授中外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知识的同时,高度注重中国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熏陶,着力在“中国精神”引领下涵养大学生专业技能及人格素养。

        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责任与使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刘川生

        大学艺术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正在修订的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500多门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了中外经典绘画鉴赏、中国民族音乐赏析等37门艺术选修课,要求不分文理科,所有学生都要必修一门艺术类课程。我校首创了一年一度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已连续举办22届,成为华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我校有文体社团104个,第二课堂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其中,艺术团多次赴海外演出,传播中国文化,反响热烈。南山诗社在国内外大学吟唱古典诗词近百场,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品位。

        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培育优秀艺术作品的支持力度,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艺术作品创作机制。如我校拍摄反映儿童成长的电影《小人国》,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学在出精品、出力作的制作过程中,面临着经费不足等问题,希望有关部门给予条件保障和政策支持。

        传承创新中华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     龚裕

        十八大以来,多年来习惯于孤独守护中国文化的戏曲人正日益感受到来自中央和社会舆论的正能量。

        这种从未有过的自觉来自于这样的事实和判断:去年9月26日,刘奇葆同志考察中国戏曲学院并召开戏曲艺术界专家座谈会,20天后即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国家在文艺领域的基本立国之道、治国之策。

        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些论述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的战略思考,也为我们从容自信地培育传统艺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举国体制的基础。

        中国戏曲学院在国家对于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举国氛围中,正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北京市与文化部共建中国戏曲学院为教育文化艺术结合提供了体制性保障,首都“高参小工程”和校园戏曲文化促进会的组建开启了戏曲从娃娃抓起的政策性先河。在国家和民族日益走向复兴的今天,在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品格、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中国艺术日益得到社会关注并走向复兴的今天,我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当代的特殊价值,进而认可中国戏曲的特殊价值,在各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中国戏曲学院愿意成为你们的志同道合者。

        肩负中国艺术教育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许江

        艺术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双师,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学习总书记的文艺思想,针对今天艺术教育的诸多问题,我谈几点建议:

        一、核心价值的系统传承。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精神为灵魂的文艺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这一思想不仅今天要学习,还应结合核心价值观建设转化为艺术理论的重要课程,向学生传授中国精神的内核,将绵延而又独特的中华文明价值体系深植在年轻一代心中。

        二、社会能量的创造释放。艺术院校建设应引起关注,艺术院校的美术馆、剧院剧场的建设,也期待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三、传统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随着数字媒体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代际的感性方式的差异日益凸显。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传统媒体开拓时代的视野,投身生活的热土,实现新的开拓和发展。

        四、国家形象的传播担当。艺术院校是国家文化形象的创新与传播的主力。如何将这方面的任务,通过合理的竞争方式,交给艺术院校,是让真正有新意、有筋骨、有温度的艺术创作走向世界的一个有效办法。同时,也希望将这种任务的视野不仅放在北京,而且放在全国,让全国的艺术院校都充分调动起来,共同担当国家文化形象创新与传播的使命。

        艺术教育应在四个融合上下功夫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    胡正荣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强化“艺术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艺术教育之中,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推进“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融合。当今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呈现丰富的面相,尤其是,数字技术和艺术的蓬勃发展,使“传统”与“现代”呈现融合、提升的巨大张力。

        促进“夯实基础”和“改革发展”相融合。艺术类特点高校理应自觉成为民族艺术思维的先锋阵地:一方面,要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要依托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人文精神的熏陶、历史镜鉴的启迪、艺术力量的推动,教育引导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水平和能力。

        坚持“艺术教育”和“人才、智力支持”相融合。对艺术类特点高校来说,其艺术教育既要做到以其资源特色和优势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又要以其资源特色和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04月24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