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入编期刊
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期刊

主管: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401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80/G4


当前位置: 首页>期刊目录>2015年>第7期>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玩耍这种天性,值得用一生来致敬

    发布时间:2015-07-16 浏览次数:77次

         玩耍成就儿童

        早期教育是指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作为全民终身教育的开端,早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早期教育的兴趣性、生活化、教育性三个原则下,早教教师和孩子家长都会对孩子的早教发展产生影响,而在此基础上,兴趣性是关键点和基本点。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习和教育,早期教育作为启蒙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此阶段父母和老师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然而,现阶段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快速提升,早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发生了偏差。调研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诗,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然而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小编认为,早期教育更要注重的是“玩耍”的意义。

        鲁迅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学前时期是孩子认识周围世界,学习如何集中精神,锻炼听力、眼力、手脚脑的协调能力的好时机。不论是单纯的玩耍,还是结合玩具,都能够帮助孩子开发智力,为以后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自由的玩耍是童年的关键,适当的“真实的玩具”可以帮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玩耍,如积木。但目前很多父母却误解了这一概念,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了大量使用被动的娱乐方式,如电视、平板电脑游戏等。AshleyMontagu曾说过:“玩耍的能力是心智(mental)健康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孩子不是机器,不能一味地强迫他们接受不符合年龄阶段的大量学习内容,越来越多的课程和作业占据了孩子玩耍的时间,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发生了偏差。

        随着暑期的到来,如何为孩子安排一个充实而又有意义的暑期是所有父母关心的话题,他们既担心孩子落后,又害怕过多的学习课程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小编认为,不妨将权利还给孩子,给予孩子充实的玩耍时间,并让孩子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一些爱好进行兴趣班的学习,将兴趣、玩耍和学习有效结合,寓教于乐。

        总而言之,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应该得到按照人的步伐成长和成熟的权利,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容许孩子玩耍。

        玩耍即教育

        所谓的教育,就是“教”和“育”的结合。教育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于生活。它是两种形式互相渗透的一种结果。“教”,更偏重于知识的灌输;“育”,就是“养育”,是对人自身能力的挖掘,也就是潜能的开发。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通过成人的干预和规范的教导来获得,而人格、心理、智慧、情商、思维、感觉及发明性等的获得则是“教”达不到的结果,它是“养育”的结果。

        英国多年来一直实行儿童5岁上小学的教育制度,但是英国教育界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组织“国家小学校长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却显示,儿童入学年龄至少应为6岁,且小学初期教育应采取“玩耍式教育”。国家小学校长协会主席彼得·普赖斯说:“儿童能够通过玩耍学到更多的东西”。他说,指导性的玩耍对儿童来说是进行学习的最好方式,且这种教育方式应当至少延续到儿童6岁时。

        玩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非常重要。儿童需要玩耍就像需要母爱一样。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早已证实,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认识、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的。剥夺玩耍,不仅是剥夺童年的快乐,更是在剥夺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

        以前,很多家长对“看闲书”很鄙视。经过多年科研调查,如今,阅读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但和阅读同样重要的玩耍却还处于被排挤的尴尬境地中。事实上,阅读和玩耍都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正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菜。用学习来挤占儿童的玩耍,相当于既要孩子长个子,又不给他吃饱饭,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错误做法。

        其实,孩子在书桌前度过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决定其成绩高低。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绪和智力都会处于糟糕的状态,他的成绩也将会处于正常水平线下,出现磨洋工、不专注、理解力差等问题,比如有些孩子经常被评价为“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习”。这些状况如果一直在恶性循环中延续下去,会变成一个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点,使其永远地失去成就大事的气质。

        有人会说,我承认玩耍很重要,如果孩子玩别的,比如打篮球、下棋,我就支持。其中的潜台词无疑是:电游不是健康游戏。实际上,真正令人纠结的,是孩子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则和功利原则。设想现在电脑还没有被发明,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打球或唱歌,打球和唱歌也将被家长妖魔化。

        暑期又至,家长们还在为孩子的学业而担忧吗?如果您已经安排好了一切,让孩子疲于奔命于各大补习中心之内,为何不试着留一些时间给孩子玩耍,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协调好学业和游戏的关系,真真正正的没有负罪感地玩。

        暑假作业:玩好

        是否由于“中考”“高考”,造就了我国中学生的“中国式”学习压力,父母的期望、自己的期望、同学的竞争都成为了压力来源。据调查,我国中学生为了应对考试而肩负着繁重的课业压力,课外生活也比较单一,除了阅读就是音乐,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电子产品则构成了我国中学生课外生活的“主力军”。

        对比其他国家的中学生,不管是学校的课程安排还是课外生活都与我们国家的大不相同,他们的课程多样,课外生活也丰富了很多,“玩耍”成了学校、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澳大利亚的公立中学,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学校会设木工房、厨房、制衣室,这些教室的设施和装备甚至都远远超过了物理、化学实验室,而冲浪、划艇等国内很少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在澳大利亚的日常课程中也会设置;美国中学生除了英语、数学、科学、体育等必修课外,还有大量诸如摄影、制陶、木雕、汽车维修等选修课供学生们选择,学校开办的课外兴趣小组也是五花八门:表演、绘画、刺绣、武术、国际象棋……同时,中学生们的课外、周末、寒暑假也都十分丰富,老师安排给学生的假期任务只有两个字“玩好”。到了周末,学生们会举办party,或是去广场和电影院闲逛,或是到教堂参加社会慈善活动。而到了寒暑假,由于几乎没有课业任务,因此夏令营、冬令营活动种类多样,还有诸如网球、游泳、野外求生、小记者、厨艺表演等;日本学校的社团种类繁多,包括各种乐器类、球类、田径类、歌舞类、语言类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法国人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旅游是学生假期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由于法国以盛产葡萄酒而闻名于世,因此不少中学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法国西部或者南部的葡萄酒产地进行工业旅游,学生在旅游中增长了见识,受到了启发。

        从国外学校的课程和课外生活安排可以看到,“玩耍”教育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实用性和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可以为将来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应试机器”,而是培养真正的人、独立的人,能够在社会上生存,也能享受生活。

        住在象牙塔的农夫

        漫长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很多人不知因何而学,考上理想的大学,一切才有可能。所以,大学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之伊始。很多人在这里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重新定义学习,将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趣味去追求。

        博尔赫斯说:“如果世上真有天堂,那天堂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不学不是乐,不乐不是学,对于从未有过如此体验的人来说,真正体验一次学习的乐趣,也是令人向往的。相对而言,大学教育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更近一步,原因首先归结于大学里不可多得的自由。多数情况下,就业压力只是临近毕业时的一种集体性阵痛,大多数人四年的大学生活都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不同于中学阶段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大学里有着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饱含热情,积极向上的年轻人来说,积压多年的能量、兴趣、愿望,在大学这个自由而开放的环境中一触即发,大学成了相对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的热土:她两度重回高考考场,终于进入理想的大学。与那些小她两岁的同学共处一室,当他们还在为前途迷茫时,她突然明白,两年的补习生活已经无形中帮她找到了未来的目标———做更好的自己,无论成败;还有她,在经历了大一的入门体验之后,大二开了一家饮品店,不光自己设计店面,墙上还有她亲手绘制的图案。然后,她在大三提前修完了剩下的课程,在旅途中度过了大四。

        泡图书馆、学生社团、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游学、创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认识这样几个人,大学就是这样,很多生活体验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在这远与近之间,心灵的宽度被延展了。大学里有一种“气候”,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主动抑或被动,每个人都受着这种气候的影响。身边每一个乐此不疲的身影,每一件起初惊心动魄之后又稀松平常的事,都是活生生的关于“成长”“梦想”“不放弃”“无所惧”的演绎,即使连最平凡的事情,在持之以恒之后,都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你不会想到那些大多数人眼里的“书呆子”“宅人”,也会私下里以文会友,组建自己的读书会、诵诗会诸如此类,无为却无不为。总之,你无需饱读诗书、也无法从万卷书中读到的内容,看得见、看不见的,这里都有。在这里,时间显得尤为公平,每个人都是时间的堆砌,不是“梦想什么”,而是“做了什么”决定他成为谁。

        大学四年,可以是一场与学习的恋爱。我们不仅明白了自己真正想学什么及为何而学,更重要的是,明白了怎样活着才更幸福。大学四年,无论是否精彩,都一并难忘。而这难忘的经历背后,没有命运的眷顾,只有一个平凡的人。他或许只是一片很小的叶子,但从这片叶子身上,可以看到四季。

        大学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象牙塔”。然而,倡导“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大学,不需要象牙塔的守夜人,每天只是重复地劳动———哪怕清扫知识殿堂的灰尘,也比点亮又熄灭塔中的灯、做知识的搬运工更有价值。

        做一个住在象牙塔里的农夫吧,要躬耕于知识的垄亩,要有所创造。我们翻新泥土,不是为了泥土,而是为了种出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