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入编期刊
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期刊

主管: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401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80/G4


当前位置: 首页>期刊目录>2015年>第14期>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心出发,共成长

    发布时间:2015-10-22 浏览次数:40次

        【编者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成为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环境等压力,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与父母、亲戚及朋友共同生活。这种非常态下的生活状态衍生出大批的“留守儿童”,他们没有完整的亲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渐渐地变得脆弱、抑郁,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到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期特别策划,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自己却只能留守家中,与爷爷奶奶或是叔叔阿姨生活在一起。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过早就脱离了父母的关爱与教育,用羸弱的身体肩负着沉重的压力,这群孩子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状态,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据相关权威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总人数已经达到6102.55万。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留守儿童的人数还在不断攀升。他们的心理问题则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

        学习障碍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必须有机地结合,才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完成。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担当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其父母长期处于一种不协调的亲子模式,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加之农村教育乏力导致知识层的断裂,使得不少学生在升入高中后连九年义务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知识都还分不清楚,导致他们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花大量的精力来恶补以前的知识漏洞,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部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很难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从而养成自暴自弃的性格,甚至在精神上一蹶不振。

        造成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监管不力,教育缺乏科学方法。根据调查,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都是由年龄较大的长辈看护,他们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思想观念陈旧,不懂得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往往只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需求,采取宽容、放任的态度管教孩子,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强、自信心弱、受挫力差的毛病。有些长辈还要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抽出时间照顾孩子,更是有心无力。第二,父母认知存在偏差。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接受教育存在思想偏差,具体表现在对子女读书成才的期望值不高,仅满足于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认为孩子的前途就是和自己一样,外出打工。有些农村父母更是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或者是老师引导的,无需自己太多付出。第三,学校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和老师都染上了“唯分论”的弊病。在学校和课间,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而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横加指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条件与其他同龄城市儿童相比较差,父母又不在身边,自信心的打击令其更加孤僻、沉默寡言,甚至开始害怕与人接触、交流,神经敏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自尊心严重受损,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活跃、好动、撕咬、撞头、扯头发等自伤行为,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

        情绪和行为障碍

        在留守儿童中,有的孩子个性张扬,攻击性强,与同学关系紧张;有的孩子个性内敛,自卑拘谨,经常一人枯坐;有的孩子罹患严重的情感饥渴症,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要讨好同学,寻求认同,当这种讨好无果时,就会心生不满、怨怼,进而对自我封闭、放逐;还有部分孩子为了博人眼球,不时在课堂内制造混乱,以求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些孩子内心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极易因琐事而失控,自我调控能力较差,稍一不顺心便逃课、夜不归宿,给自身安全和学校管理带来极大隐患。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引发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绪与行为问题是由本人素质、家庭、环境等因素交织而成的。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儿童时期受到了精神上的损害;其次在于家庭、学校、交友方面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最后在于儿童内心的长期压抑所造成的不幸感。与其他同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与父母接触较少,缺乏稳定的亲子关系,有些父母只是通过长途电话来进行简单的沟通,询问内容也多与生活和学习相关。长此以往,儿童受特殊环境的影响,极易出现胆小、呆板、孤僻、自卑等性格,导致语言能力的下降。引发儿童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家庭的溺爱。俗话说“隔辈亲”,留守儿童大部分与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极易产生溺爱现象。老人觉得孩子缺少父母关爱,情感上存在缺陷,作为孩子的代理监护人,爱孩子就要尽量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让孩子遇一点困难,受一点挫折,一味地迁就,甚至对孩子的过失纵容包庇。长此以往,隔代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只会追求自我的满足,待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

        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又有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留守的自闭症儿童。据2014年《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中国的自闭症儿童可能超过1000万。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平均每100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自闭症患儿,而在这些患儿当中,留守儿童又占了一大部分。

        留守儿童常年“寄人篱下”,内心孤独、寂寞。父母在生活上的缺位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的养成,从而逐渐转化为心理疾病,成为社会、家庭的隐患。造成这一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缺乏有效的社会管理。社会进入转型阶段,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增多。这些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很容易受到不良分子的引诱和拉拢,从而走上违法的道路。其次,学校管理也存在很多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管教,常常沉迷于网吧或娱乐场所,对学习和生活提不起兴趣,成绩一落千丈。学校及老师未能及时发现、疏导他们,使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长期接受隔代教育也是导致其自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老年人的生活耳濡目染,可形成极强的行为模仿,导致儿童成人化及老年化。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然也态度冷漠,感情平淡,对身边的亲人或朋友不会微笑,缺乏主动交流的意识,甚至还会毫无理由地哭泣、尖叫。

        自闭症越早确诊、越早进行科学治疗,越有助于对孩子病情的改善。但在农村,自闭症的基本症状却极少能够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当孩子出现一些异于常人的症状时,甚至会对他们采用处罚和打骂式的教育,造成儿童病情的恶化。

        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留守儿童的问题正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对夫妻要同时供养四个老人及一个孩子,仅凭二人之力,很难做到。这些现实问题,使得农村父母不得不出去务工。老人身体较差,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管教不住孩子,只能放任自流。错误的教养方法,让这些留守儿童在一开始就罹患上了心理疾病。

        对于家长来说,教育孩子并非只是学校和长辈的事,不是父母只要当好“后勤部长”就算是尽到了抚养的义务。相比物质上的满足,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在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在家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家长的言行随时都在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一直在起作用,伴随着他们的一生。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外来务工人员,即使身在远方,也有教育孩子的义务,应适时与老师和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了解子女状况,商讨教育策略和方法。与子女保持电话联系,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对于学校来说,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留守儿童注意自身安全,远离社会不良诱惑,并将班级内留守儿童资料登记备案,教师专门管理,区别对待;在生活上,要尽可能地对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多与他们的代理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合力教育学生;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了解,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在学习上,要耐心辅导,因材施教。另外,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学校可以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对代理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使他们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落实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对于社会来说,首先要加大管理力度,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收费标准,降低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所在城市入学门槛,提高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帮助农民工子女到父母打工地学习、生活,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其次,组织城乡结对帮扶活动,或者建立家长代管机构,从留守儿童心理进行帮扶,教育他们如何求知、做人。再次,相关部门可以与新闻媒体共同携手,大力宣传,使社会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寻找解决途径。最后,政府要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办学。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建设全托式学校,加强师资队伍,聘用一批多才能的心理、生活老师对留守儿童全程跟踪教育,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个人来说,首先要体谅父母,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让自己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父母在外面不容易,省吃俭用,自己更要学着体谅。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观念和方法落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关注、教育、引导自己。留守儿童自己更要乐观向上,学会自理生活,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其次要经常做心理调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问题,都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得快乐。还可以尝试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国家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