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入编期刊
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期刊

主管: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401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80/G4


当前位置: 首页>期刊目录>2015年>第17期>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自我教育,素质教育的支点

    发布时间:2015-11-27 浏览次数:81次

         【编者按】

        继《素质教育:教育如何返璞归真》之后,我刊继续发起并探讨“教育如何返璞归真”。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新思想、新技术、新人才。综合历史经验,无论是改革的过程,还是改革之后的稳定,归根结底需要一批新的人才来主宰。新型人才靠教育,因此可以说,教育是改革的杠杆。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现实需要,更是人的发展的需求使然。它是关于人的教育,既是全体的人,也是个体的人。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撬动应试教育这块坚石,除了需要素质教育这条杠杆,更要以自我教育为支点。

       

        一、理想的教育和“以人为本”

        School should not be a place you were forced to go,but a place you want to go.

        ———Student from AltSchool

        “学校不该是一个你被强迫着去的地方,而是一个你自己想去的地方。”我们很难想到,这句话出自一名小学生之口。然而,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学校吗?

        来自硅谷的AltSchool确实将这样的理想变为现实。这个学校,工程师和教师团队人数相等,45位曾供职于Google,U原ber的工程师对45位老师进行1对1的技术支持;学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己决定自己学什么,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都不同;学校签到、考试、完成作业全部需要用iPad以及可穿戴设备进行。

        其实,AltSchool教育并不神秘,也不陌生。正如国内学者分析:“AltSchool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儿童为中心,以项目为基础方式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的一个机构。他所用的很多教育的理念并不是独创的,而是早被广泛认可的。只是他的高效的实施方式和反馈机制,让很多其他形态无法实现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可能。”抛开技术层面,回归教育本身来看,他们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和服务对象,而不是知识的搬运工,知识传承不以牺牲人为代价,这不正是对我们一直提倡的“人本”思想的教育实践么?

        科技固然是保障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却不是根本原因。我们不可忽略一个前提:AltSchool的学生,都是对自己极其负责的。AltSchool虽然成功建构了一种教育生态,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此就学。这个工程师和教师人数相等的精英团队,其服务对象却仅限于少数人:学校的录取率仅17:1,即2015年有3500人报名,却只有200人被录取,全美的8所分校,学生的总数仅为330名。AltSchool的录取标准不得而知,但从被录取的学生所具有的品质上可见一斑。那就是,学生要主动,能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决定自己学什么和怎么学,学校提供条件。在AltSchool,每个学生的教学计划、课程表、作业都不同,一个小孩儿可能上午在5年级学数学,晚上去3年级学语文。

        人类社会需要教育,国家民族需要教育,时代民生需要教育,但教育的动力,归根结底是人。人既是目的,也是动力。

        人本思想最重要的是“人”和“本”。“本”的意思是“根本”“最重要的”,与“末”相对。它是一种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统筹兼顾人力、物力、财力,使教育各要素(组织机构、理念、方式、教具、场所、师生等)各得其所。而所谓“人”,即“天生有着某种生存能力,具有道德属性,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明能力,尤其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这里的“人”,应该理解为对自身生命、行为有基本的自觉的人,在哲学范畴中,即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因此,“以人为本”不代表“以人为是”。片面强调“以人为本”,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唯学生为是”的局面,使教育成为“保姆”教育。一种负责任的教育,并不是教育负全责。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具体的学习活动,则需要学生自己对自己负责。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纯粹自上而下的单向度形态,而应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度形态,甚至是更加立体的形态。比如除了“人”之外,AltSchool的这种科技占较大比重的教育模式。理想的教育不仅包含理想的硬件软件设施,理想的教师,还需要理想的学生。学生永远不是被改造的对象,而是参与者甚至是引领者,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需求引领教育的走向。如何促进学生人格的自觉,是教育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

        二、自我教育是人的本能

        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自发的繁衍生长、更新换代、适应环境的功能,人的学习活动本质上是对外在环境的刺激做出的某种反映,出于生存意识驱使的自我教育是人的本能,也是一种必须,因为客观事物总有其局限性,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平衡。

        教育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进程。教育活动将人的学习行为规范化、常态化、专业化,以提高效率。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模式本身也呈现出不足和相对的滞后性,比如,当它成为一种集体性活动时,很容易忽略个体性。因此,良好的教育应该有自我修复的能力,它不是一种固化的东西,而是一种生态。

        传统教育下,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这使得“教学相长”理念自相矛盾。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育,其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施教方与受教方是一种合作、互动关系。主客体关系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统一的变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大特征。因此,教育的各方都应对这种主客关系的变化有基本的自觉,进而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

        施教方往往是多元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需要个人辩证地去看待,发现不同的施教方提供的信息之间在价值取向上的矛盾,并思考如何平衡,如何内化为自我品质素养。每种施教方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教师,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只对知识进行演绎,提供一种示范,具体的、深层次的学问,以及知识的应用和升华,则需要学生自己探索、领悟。另外,大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构成了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施教方,需要学生自己明辨慎取。这表明,教育最终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外在的环境只提供一种客观条件。

        理想的教育,是让学生以学为乐。当一个人对学习感兴趣时,并不是学习本身吸引了他,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身生命的色彩吸引了他。当他在做一件事时,他就是在与自己的天赋对话,这会让他明白自己适合和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三、自我教育,让人回归自己

        “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答案并不唯一,且只在每个人的心里。活出自己的人生,何其容易,又何其不易。每个人都很平凡,但平凡的生命不乏精彩。

        (一)学会跟自己相处

        与自己相处的最直接方式是反省。适时、适度的反省能帮助人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知音。但反省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反省而反省,容易让自己陷入烦恼中,当没有能力应对自己的烦恼时,反而会让自己迷失,失去自信。

        (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世间财富何其多,我们需要的其实非常微少。好比面对一汪甘泉,同样是取水,有人用木桶打水,有人用陶碗舀水,什么工具都没有的人,就用双手掬水,同样能品尝到水的甘甜。

        很多时候,过于仓促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选择,与其名曰勇敢,毋宁说是急功近利,得失心作祟。真实的人生无需选择,也无法选择。命运在每个人自己的身上,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人,成功对他来说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与其为别人的理想锦上添花,不如为自己的小小心愿雪中送炭一番。

        (三)处处留心皆学问

        延续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信条,“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最吸引当下年轻人的一种行动。然而,学生时代被学业羁绊,又无余资,这样的梦想近乎奢侈。其实,无论是一场追寻之旅、遗忘之旅,甚至朝圣之旅,还是单纯的无目的的走走停停,都只是一种释放心灵的方式,真正的改变是在心里。

        康德一生深居简出,日常生活循规蹈矩,至1804年去世,从未踏出过出生地,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影响至今;普鲁斯特出身富贵,年轻时阅历丰富,写《追忆似水年华》时,把自己沉淀下来,读这本书的人,无需经历普鲁斯特的人生,依然无碍于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因为人是超越自身经验的存在。古时今日,康德与普鲁斯特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但康德与普鲁斯特再无第二。

        天赋的灵性总以兴趣的方式显现,一个人要有一番作为,并不需要做别人都认为应该去做的事,只要清楚自己该怎么做。只有这样,灵性才会得到释放。反之,再华丽的形式,都不过是一种更加精致的羁绊。惟其用心总结,或推而广之,或融会贯通,从一件事总结出一切事的原理,从小事中窥见大道理,于相似处寻不同,在不同处找相似,则虽身处瞬息变化之境,依然能“以不变应万变”;虽足不出户,依然能有遍行天下的见识和胸怀。保持这样的状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从时间中获得的,会是一种滋养。

        四、自我教育,让教育回归每个人

        (一)自我教育能够认识现实与自我

        秋去冬来,动物都迁往温暖的国度,天空中鲜有鸟的踪迹,大地寂静了许多……每每此季,人也该进入冬藏的状态,休养生息,好好总结一下一年来的点点滴滴,给自己一个脱胎换骨的机会。

        自然界具有两面性:有时像慈母,有时像严父。她播洒阳光雨露,滋润万物于无形;他降下风霜雨雪,凌迫万物以无情。各路生灵们,无论凶猛或娇弱,都要面临种种考验。人的处境又何尝优于动物?

        宇宙间的我们,一年之中,一生之中,有一大半的时光是在与严酷的现实作斗争。我们逐渐克服了自然环境的艰苦,却依然在现实生活的威逼下疲于应付,眼看着成功触手可及,竟在最关键的时刻输给了自己,抑或掌声鲜花里反而更觉落寞,大有赢了全世界输了自己的感觉。只能说,“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依然存在局限性,还需要不断学习,突破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自我与现实的最佳契合点,并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自身生命达到知与行的良性循环,使身心相和谐。

        (二)自我教育能够重塑现实与自我

        植物利用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孕育生存所需。同样的,人通过自我教育,将环境中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要素(国家、社会、家庭提供的条件)进行整合并内化。

        常常看到失学儿童、流浪儿童,深有感触,却爱莫能助。不禁想,难道他们就没有出路了吗?进而回想历史上、生活中,所谓名人,多为苦人,但他们反求诸己,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平衡。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自己发光。

        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认识”了“篮球女孩”,幼小的心灵一下子被震撼了,一场车祸令她失去双腿,爷爷将篮球剪出一个洞,垫在她的盆骨下,十几年来,她只能以手为足,以臂为腿“行走”。十五年后,偶然的机会,再次与她“相遇”,此时她已破茧成蝶,成为残奥会的游泳冠军。还有几年前,一个叫力克·胡哲的美国青年进入公众视野,他天生残疾,却凭着顽强的生存信念,从无所有到无所缺,活出了完美的人生,没有人因为他的怪样子而歧视他,因为他用自己的努力,从上帝那里赢得了活着的尊严和价值。

        人类学家说,进化的过程会自然地寻找替代物,不会因为缺少某种因素而使进化停滞。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站在他们背后,为他们默默付出的人,但在飞向蓝天的过程中,“蝴蝶”们所承受的辛酸,以及他们梦想的重量,只有他们自己最了解。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拥有,而在于能否超越。人要学会使用自己的天赋才能,尽可能地将其发挥到极致,必要时超越自己的局限,才不枉当初一意孤行、风风火火地来这世间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