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入编期刊
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期刊

主管: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401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80/G4


当前位置: 首页>期刊目录>2016年>第5期>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唤醒创造力(一)———创造力的内涵与外延

    发布时间:2016-03-18 浏览次数:95次

        【编者按】

        创造力凝结在各种物质与精神成果之中,推动着社会的车轮驶向前方。有的人认为创造力高深莫测,徘徊而不敢尝试,也有的人已走入创造的历程。其实,创造力并不神秘。但是,创造力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它也不能像知识或技能一样被直接地传授,而只能被间接地启发。那么,如何推开创造的大门呢?让我们先来共同探讨创造力的内涵与外延,以期对创造意识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有所帮助。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由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品质等多种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集中凝结在各种物质与精神成果之中,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等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新颖性、独特性、价值性。

        一、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力

        创造力是人性中最闪亮的地方。创造力在人的儿童时期就已萌芽。以绘画为例,由于大部分儿童画难以被成人看懂,所以成人历来将其称为“涂鸦”。但是,实践表明,许多儿童绘画中表现出的创造力都超越了成人。有心理学家认为,就绘画而言,儿童在五岁之前的创造性是最高的。很多儿童画中的构图、形体、色彩、细节处理都迥异于成人画作,体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教育者应珍惜儿童的创造力,并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由于创造力不等同于知识或技能,所以创造力无法像知识或技能一样被直接传授。因此,教育对创造力培养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教育的意义在于推动受教育者的想象和创造,而不是阻碍他们的天性。有一点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创造力,我们只能启发,而不能强硬要求。创造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要通过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我教育。

        由于传统观念,学校、家庭都喜欢老实的孩子,希望儿童做事规规矩矩。而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所以应该允许儿童“固执”,因为其中也有着执著的成分;应该允许儿童“不听话”,因为其中也有创造力的成分。创造人格中,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所以,现代教育中,应该倾听儿童的不同意见,并鼓励其实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由此可见,创造力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儿童的可塑性很强,且思维往往比成人更丰富更大胆,我们应尽量对其加以保护、鼓励和推动,而不是限制。让这种思维发展下去,它会成为一种创造的力量,孩子也就能摆脱平庸,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创造力与知识积累

        创造力并非从天而降,而是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积累为前提。鲁迅先生曾说:“创造和传统的辩证关系———传统为创造或破坏或继承或修正,但无论哪种方式却都以传统为起点。”就如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的形象为主体,融合多种动物形象而形成的。但是,经过了这些创造,它就不再是爬行的原始形态,而是可以腾空而起、翩然飞舞。

        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极富创造力。他曾说:“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他坚持不懈地开拓创新,创造了足以与中国传统文学及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并肩而立的现代文学经典。几乎所有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风格体式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小说创作为例,他借鉴了诗歌、散文、音乐、美术,以及戏剧的艺术经验来从事小说创作,并将它们融为一炉,于是出现了“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体小说”等。他首创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新文体———杂文,并将其发扬光大。还发展了“独语”文体(《野草》),这种文体以艺术的精心创造为前提,彻底脱离传统的写实,最大程度地发挥想象力,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真正显示了他的创造活力。这些成果都是以鲁迅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及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为根基的。

        有时,创造会由于一味追求推陈出新,而走入一种误区,闭门造车,忽视对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学习。这样的创造只能是空中楼阁。正如“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厚积才能薄发。我们只有兼收并蓄,开阔视野,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才能承载起创造的羽翼。

        三、创造力与智力和能力因素

        (一)与创造力相关的智力和能力因素

        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创造力作为智力包含的各因素之一,与其他因素互相促进,协同作用。要发展创造力,就必须提高注意力,加强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

        与创造力关系紧密的五项重要的能力包括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流畅力。敏觉力是指极其敏锐的觉察能力;变通力是指以一种新角度去看一个问题;独创力是指能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观念;精进力是指能从更细致、更精密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流畅力是指在限定时间内,能够想出较多的答案。这几种能力共同支持着创造的过程。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重视对受教育者的智力和相关能力的提升。思维力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尤其要重视对其的培养和发展。

        (二)发掘思维的深度

        所谓深度,就是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事物的本质往往是处于层层表象的包裹之下。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然而,人们往往想到第一层或第二层,就不再进一步探究了。而正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深入思考,才能渐渐接近事物的本质,才能到达别人未进入的新领域,才能引领创造。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宠儿》就是基于对现实事件及社会问题的高度敏感和深刻思考。作品原型为黑人奴隶玛格丽特·加纳,她逃离奴隶主的庄园后,在被追捕过程中,由于惧怕让孩子再回到庄园受苦,而杀死自己的孩子。对于她的行为,废奴主义者主张将其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蓄奴主义者主张以“损害主人财产罪”处理。这则新闻触动了托尼·莫里森,促使她利用多年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宠儿》,其中深刻揭露了奴隶制对黑人精神层面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超过了他们所受的苦难本身。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历史,也与自由、责任及妇女地位等当前问题联系起来,意义厚重,视角独特,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写到年迈的黑人奴隶贝比在最终被儿子从庄园赎出时,才第一次注意到自己的心跳,并由于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而像孩子般地激动和兴奋,因为此刻她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想到,在以前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她的生活是多么麻木,虽生犹死。像这样细致的描写在作品中比比皆是。用心思考,向思维纵深处发掘,才能无限接近创造。

        (三)延伸思维的广度延伸思维的广度,就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态。如果说一件事情是“树”的主干,那么它的枝桠、叶子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迁移类比能力越强,自然枝桠、叶子就越茂盛。这棵树的营养就是人在生活中积累的认知,这种积淀越深厚,迁移出的深层认知就越广阔。通过发散思维,能够将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的留在大脑中的形象进行重新组合安排,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

        要培养发散思维,就要注重从不同角度探索多种答案,就要注重思维的迁移。不要以为创造离普通人很遥远,只要勤于思考,每个人都能够取得成功。一位英国发明家收集了四百多名儿童的创意,其中很多创意都令我们感到惊讶。例如,一名儿童想到在牙刷中嵌入类似于注射器的功能,在刷牙时可以直接将牙膏推出的办法。只要将这个创意加以改进和完善,不就是一项很好的发明吗?人类社会中的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经过思维的整合或迁移而形成的。

        四、创造力与个性品质

        (一)与创造力相关的个性品质

        随着现代教育学的发展,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广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在非智力因素中,个性品质与创造力的培养密切相关。具有高创造力的人通常表现出以下个性品质:好奇心、自信心强,独立性强,有较强的毅力和恒心,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不怕风险和压力。斯滕伯格认为,创造力的高低取决于个体的心理资源在创造工作上所做的投入。

        有学者提出阻碍创造力的个性品质,具体表现为:害怕造成错误或具有自卑心理;坚持初始的观念,而不愿再多加思考以产生更好的观念;固执己见,不肯接纳他人的意见;急功好利,不愿等待和深思,过分注重结果;做事缺乏恒心,好大喜功;决而不行,以致前功尽弃;等等。创造的历程被喻为一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像环绕着地球的一条灿烂的光带。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才被指定为建筑那座连接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总工程师”。创造的道路会遇到种种困难和压力,所以更需要坚毅的精神。

        (二)保持思想的独立性

        创造力要想取得成果,就要相信自己,耐得住寂寞,且不轻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而由于创造成果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对于创造力的评价应该更重视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人云亦云,患得患失,或急功近利,都将与创造力的发展背道而驰。

        在语文课本中深受学生喜爱的《火烧云》《祖父的菜园》等课文出自作家萧红的散文化的小说———《呼兰河传》。茅盾先生曾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在那个时期,革命题材是文学的主流,《呼兰河传》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对当时既定的小说模式的突破,都体现了萧红逆潮流而上的自主选择。正是作家的这种独立性,使其作品超越了时代的局限,焕发出了动人的光彩。

        (三)促进行动的积极性

        创造成果的产生需要积极的行动力。创意是创造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其初级阶段。但创意再好,如果没有行动,那么它也只是一朵不结实的花。初始的观念只是一种雏形,需要在后续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加工。阻碍行动力的因素有多种,有时是由于人的惰性,有时更是由于人对于不完美的一种逃避。例如,有些先锋作家试图在创作中借鉴融合西方一些大师的方法,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等复杂原因,尚且不可能对他人的方法做到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因此,其作品难免显得有些生硬。有些人选择了继续尝试,也有些人选择了放弃。但是,无论如何选择,探索的过程是值得肯定的。各种伟大的创造,都是始于艰难的第一步。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创意的原型往往是粗陋的,就如一副名画的初稿,也常常是一堆凌乱的线条。勇于接受自身的局限,一步步走下去,对最初的想法进行不断的完善,才可达成创造的成果。

        各种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不凝聚着创造力。每个时代都应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创新。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尽管是莎士比亚,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创造力赋予了个体劳动以价值,并且推动着社会发展。人类的创造史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巨川,它流向未来,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