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入编期刊
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期刊

主管: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401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80/G4


当前位置: 首页>期刊目录>2016年>第14期>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智能手机时代下的亲子关系

    发布时间:2016-08-18 浏览次数:80次

         【编者按】 

          随着4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功能日渐强大,许多人和手机的关系甚至已经达到了人机分离即魂不守舍的精神。“触摸一下按钮,就能看到世界上最有趣的事物,我为什么还会想做其他事情呢?”研究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迷恋智能手机的父母逐渐增多,这已经成为孩子成长问题的隐患,严重威胁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重庆三年级小学生小希写了一篇作文《爸爸看手机》,文中写道:“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起看书、玩、画画,可我叫完后,爸爸没听见,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用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智能手机时代下的爸爸,而这样的场景恐怕在诸多家庭中屡见不鲜。

        一、父母沉溺手机会影响亲子关系

        父母沉迷手机诱发儿童意外事故。据英国《镜报》报道,最新调查研究显示,近乎四分之一的父母沉迷智能手机,思想不集中致使小孩处于意外事故或走失危险之中。儿童意外事故预防中心调查发现,父母的这种痴迷行为也影响到子女,有15%的小孩因为低头玩手机,不看马路而误入车辆行道发生交通事故。皇家学院儿科和儿童健康专业的劳尔•寇达瑞博士表示,当人们思想分散,即使只有几秒钟,就会容易导致事故发生,而手机难辞其咎。更有甚者,许多家长在使用手机时,可能会伤及孩子的情感,甚至会危及孩子的生命。据英国慈善机构“儿童事故预防信托机构(CAPT)”周一公布的一份针对英国家长的调查结果,约七成家长承认,他们在使用手机时会分心,忽略对孩子的照顾,这也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何约有四分之一的家长会表示在他们使用手机时他们的孩子遭遇过事故或近似有过事故的原因。

        “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家庭教养方式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其一是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接受+控制)、专断型(拒绝+控制)、放纵型(接受+容许)和忽视型(拒绝+容许)。在这四种类型中,“忽视型”教养方式是一种导致孩子出现很多问题的教育方式,而沉溺于智能手机的父母,正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施行了“忽视型”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父母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刷微博、刷朋友圈、看小说、斗地主,或者收发邮件等。他们很少干预孩子做的事情,也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既不关心孩子,忽视孩子的要求,也不对孩子提要求,不过问或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表现为冷酷、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更容易早恋和形成网瘾。

        影响孩子语言能力。一项新的研究报告警告称,家长沉迷于智能手机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这项针对小学教师所做的调查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刚上小学的孩子并未为上学做好准备。很多孩子不擅长与人交往,缺乏语言能力或还不会上厕所。该调查报告警告称,由于家长沉迷智能手机,这些孩子缺少家长的关注和互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很少。四岁的孩子就知道如何玩手机,但却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现在,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小学适龄孩子语言能力迟缓,尚未做好上学的准备。笔者认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家庭环境。随着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的兴起,家长似乎总是在浏览电子邮件、在淘宝购物、关注微博热点,而忘了与孩子们交流,这个时代特有的工具可能正在削弱家长们的教育技能。研究显示,父母回应率高的孩子,其语言技能要比同龄孩子早6个月。反之,孩子的语言能力将发展迟缓。

        “陪伴”而不是“陪着”。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小孩,尤其是新生儿借助眼神交流与外界建立联系,进而了解世界,语言能力的形成也是通过类似模式。很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父母缺少与孩子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及互动,单纯呆在一起但不去关注孩子,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自己一直和孩子在一起,但是他们只是身体和孩子在一起,精神却早已不知所踪。

        低头族父母的孩子也会沉溺手机。经过调查,多数父母都有守着孩子看手机的习惯,他们也大多表示,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即使知道守着孩子看不好,也很难改掉。对此,心理医生袁崇芬表示,父母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奉劝家长远离手机,多给孩子一些关爱。父母要是经常陷入看手机模式,就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导致孩子小小年纪,就沉溺于手机中。孩子沉溺手机轻则影响学习成绩,重则增加致癌危险,影响身体发育,破坏神经系统。

        更为严重的是,父母的“低头族”行为会让孩子以为:爱就是走走形式而已,爱不等同于陪伴和安慰。沉溺于智能手机的父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现实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等到孩子成为父母时,大多数人会“理解”父母当年的做法,但这种理解不是出于共情,不是对于辛苦的体恤,而是合理化自己现在的施虐。我打了孩子,骂了孩子,把气撒在孩子身上,想到我的父母亲,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心安理得。

        二、父母沉溺手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父母忽略了孩子对玩耍的需要。父母沉溺于智能手机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忽略了孩子对玩耍需要。不可否认,在成人的世界里,陪孩子玩耍有时候的确很无聊。这是由于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孩子要求把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反复要求玩捉迷藏的游戏等,这些对大人来说没有挑战性的游戏不免是对父母耐心的重大挑战。很多父母即使陪孩子玩,也只是敷衍了事。但是,在孩子的成长中,玩耍是非常重要的。能充分玩耍的孩子开朗、乐观、活泼、开放、富有创造力。心理学家均认为,玩耍对于孩子培养自主性、创造性、自发性都是非常必要的,能投入地玩游戏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没有机会充分玩耍的孩子,要么显得乖巧、自制、听话,要么多动、富有攻击性、寻求刺激、混乱。按《情感依附》一书中的说法,前者属于“将痛苦内化的儿童”,后者属于“将痛苦外化的儿童”。

        父母身份认同问题。为什么有些父母宁愿看手机也不愿意陪孩子玩耍?常见的是两个原因,一是跟父母身份认同有关,即还没有完成父母角色身份的转变。形成父母的身份感并不是生育孩子之后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是要面临身份认同的转变,从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转变为一个“有家有孩子”的人。这意味着要牺牲很多自己的时间,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如何建立亲子关系,如何更好的处理夫妻关系,如何赚钱养家等。对此,有许多父母没有很好地完成父母角色身份的转变。此外,成为父母的这种身份转变并非容易。对于那些幼时没有被很好养育过的人,或者幼时父母关系存在严重问题的人,他们需要克服幼时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在创伤没有被修复的情况下,这些人即使成为了父母,他们仍然像一个未婚者,经常游荡于朋友之间或工作之中,或者沉溺于智能手机,而不愿意陪伴孩子。二是父母过份认同了教育者的角色,而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沉溺与手机的父母,当孩子要求玩耍的时候,会要求孩子去完成作业或者去做其他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去做的事情。他们不能参与孩子的玩耍,甚至扼杀孩子的玩耍要求,更不用说去体验孩子在玩耍或者写作业中的情感。

        三、智能手机时代下,父母摆脱手机依赖,培养亲子关系的措施

        第一,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家庭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父母要多陪孩子做一些户外运动,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散步、亲子体育游戏、外出郊游等,通过户外活动不但增加了生活情趣,而且通过多样化的娱乐活动释放了压力,同时也很好的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的交流。

        第二,制定手机家规。制定手机家规往往是针对孩子,但是这里说的家规却是针对家长自己。家长作为成年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控制自己的不良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给自己制定手机家规,比如孩子提出聊天时,家长应该立即放下手机,做出回应;就餐时,尽量避免不看手机;外出活动时,不带手机充电器等。无论何时,都将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真正实现爱的教育。

        第三,休息时间不要看手机。当我们休息时,比如午睡,晚上睡觉,一定不要看手机了,这时候的手机辐射是最大的,容易对身体不利。父母可以利用休息时间给孩子讲故事,比如在每天临睡前,为孩子讲一些睡前故事。早上孩子醒来的时候,父母可以在床上,给孩子讲故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听故事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习惯,对孩子在培养阅读兴趣和学习习惯方面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合理利用“黄金时间”。每天父母与孩子订下“黄金时间”的“约会”时间,比如一到二个小时,把手机关闭,在这段时间里,父母与孩子共同选出某一项活动一齐去做,活动结束后,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各人的观察和感受,利用这个时间段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内心想法,孩子也需要被认可,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爱。

        第四,必须看手机时,征求孩子的同意。关系专家和意见专栏作家艾普里尔·马西妮(April Masini)表示,如果家长带着孩子时又的确需要查看手机,那么不妨先问问孩子,是否可以得到孩子的谅解。当然,此时还要确保你的配偶或其他人能够帮着照看孩子,如果需要的话,家长还可以到其它房间使用手机。马西妮声称,此举可以向孩子们表明,家长尊重与他们共处的时光,同时家长又可以以一种很好的方式教导他们的孩子。

        第五,设置固定时间看手机。事实上,家长应当设定相对固定的时间来查看手机,这样就不会一整天都被手机分心。比如,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规则,这样,在就餐时,孩子们就能够看到家长关闭了手机。家长可以说,“我午餐期间关闭了手机,我会在下午两点查看手机”。科尔索也表示,家长在就餐期间,甚至还可以设置一个“手机框”,要求所有的人都将手机放在这个框中,而不是放在桌上,这样,没有人会查看他们的手机。这样的话,家长就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给予孩子们足够的关注。另外,家长们在查看手机时还要确保一点,就是此举也是迫不得已。科尔索还表示,“当然,如果孩子在身边的话,那么家长的手机通话或互动时间就应当简短一些,而且举止也要彬彬有礼。”

        综上所述,为人父母,虽然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但是,教育子女是不容推脱的责任和义务。当父母沉溺智能手机之时,势必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手机充当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第三者”,无形中夺走了原本属于孩子的爱。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当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在诸多父母看来,自己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诸如严格要求孩子,每天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每周送孩子补课,等等。但是,家长们却忘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对孩子行为的影响。真正的爱孩子,就需要做孩子成长的模范与标杆。真正的爱孩子,就需要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自己拿起一本书,静静地陪着孩子。而非自私地拿起手机,在命令孩子、喝斥孩子、指使孩子之时,自己沉溺于手机。为了孩子,每一位父母都应当从我做起,不让孩子因为手机而感到父母的冷漠,在没有爱的家庭度过宝贵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