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入编期刊
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期刊

主管: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主办:青海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5-6401
国内统一刊号:CN 63-1080/G4


当前位置: 首页>期刊目录>2016年>第20期>特别策划>

特别策划

    智慧教育:智育的新内涵

    发布时间:2016-11-10 浏览次数:251次

        【编者按】

        智慧教育是关于人的综合智能的教育,主要涵盖智力、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知识的接收已经不再是难题,但如何优化知识、促进知识的进化,则是非常关键的能力。本期特别策划,将智慧教育纳入智育的范畴,对智慧教育的概念和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智慧的自我养成方法。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知识的广泛传播使得人们知识素养的差距正在缩小,电脑代替了人脑,进行信息的储存和简单加工,占有知识已不再成为资本,但驾驭知识的能力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信息时代,如果不懂得处理各种复杂信息,意味着人会被信息异化。然而,人们固然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或教育的发展而获取更多的知识,但驾驭知识的能力却不是任何一种科技或一门知识所能授予我们的,它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进行思考和探索而获得,这便是今天所要探讨的问题——智慧。

        一、智育与智慧教育

        (一)智育

        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智育是其中的关键。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教育在概念上并没有细致的分工,但从教育的内容来看,无一例外地都强调全面发展。《周礼·地官司徒》记载,西周时有“六艺”之教:“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而古希腊时期,教育则以语法、修辞、逻辑(或辩证法)以及算术、天文、几何、音乐等作为智育内容。

        传统的智育主要指“智力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育(智力的培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智力教育主要还是侧重于获取和运用知识,我认为,这并不足以诠释现代智育。

        传统意义上的智育之所以更侧重于智力、智能,是因为那时人们普遍注重知识的价值,认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扩招,等等,智育的传统语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学不再实行精英教育,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知识也不再成为一种垄断的资源。因此,片面追求智力教育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在信息大爆炸、知识可以被无限复制的今天,如果不懂得掌握规律、把握局面,就很容易被信息洪流淹没,忘记了获取知识的初衷,而信息的删繁就简需要依靠更具创造力的智慧。所以,“互联网+”时代,智育应由智力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

        (二)智慧教育

        所谓“智慧”,指的是拥有洞察客观现实的规律和主观自我的本质的能力,即能认识世界,也能认识自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便是智慧。智慧越高,领悟力越高。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即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

        所以,智慧教育也不应像智力教育那样由传授来实现。智慧不可以被传授,只可以被启迪,智慧的养成必须是通过“自我的觉醒”来实现的。某中程度上,“自觉”与“智慧”的关系就如同鸡与蛋的关系。教育的任务,是为智慧的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应该打破智慧的养成规律。

        二、智慧的外在表现

        智慧集中体现为一种“美感”,一种气质,或曰:人格魅力。

        (一)心态良好

        有智慧的人总是泰然自若、气定神闲,有一颗平常心,能承受一切变数和强力,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能参透其中的深意,把困境当成对生命的滋养;或是安守本分,一旦决定付出,便不有所奢求,不与现实较真,也不与自己较劲。他们坚信,生活始终是自己的,与其他一切都无关。学者杨绛、词学家叶嘉莹,她们是中国现代史上为数不多的坚忍顽强而富有情怀的女性,她们都曾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之路,却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始终没有输掉做人的气节和风度。

        有智慧的人慎思、笃行,情感丰富,自己活得饶有趣味,也让他人如沐春风。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感受到有所追求、有所持守而造就的生命的厚度和灵魂的清芬。然而,美好的人生态度若没有实力的支撑,就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

        (二)认知能力强

        认知能力主要由观察力和判断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所组成。认知能力强的人,好奇心强,乐于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独立思考。有思考就会有疑问、有探索,进而更容易获得真知灼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面对复杂的人生,他们始终活得有底气,因为他们更接近生活的真相,也更接近自我的真实,不会被假象所蒙蔽。

        (三)适应力强

        生存竞争的压力会激发人的智慧。生存是前提,也是终极目标。为了生存,人类从一开始就学会不断适应环境的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形成应变力,这似已成为一种基因留存在人类的血液里。适应力强的人不惧怕改变,他们能敏捷地感受到客观环境的变化,且善于变通,就像水一样。流水无形,所以不受羁绊,只以那至美至善、至刚至柔的姿态在天地间流淌。

        (四)有创造力

        创造力是智慧的最直接体现。创造力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灵感,而驾驭灵感的能力便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常有深思和体察生活的热情,这给予他们源源不断的发现,于是凭借最娴熟的技能,去弥补生活的不足,或单纯地表达对于生活的情感。就拿艺术创作来说,它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浪漫之举,而是既耗费脑力又耗费体力的事情,但它之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就在于融入了更多的智慧和创造性。所以,可以说,艺术和非艺术的分界在于是否是富有智慧的劳动。

        三、智慧的自我养成

        (一)从大自然中学习

        1.学习大自然“无声胜有声”的智慧。大自然以静默无声的姿态,展示给我们无穷的奥秘,让我们沉浸在至大、至善、至刚、至柔的境界中,心灵备受陶冶。而它越是沉默,越激发了人们探索的欲望。古今中外无数伟大的发现,无不是受到大自然的启迪,伟大的指导必然产生伟大的创造。大自然是最渊博的老师,没有它装不下的学问,而它只用“美”这唯一的形态、唯一的技巧,浸润、孕育着天地万物,“美”是这复杂、深沉的大自然的一种隐喻。

        2.学习大自然的随和与有序。大自然是随和的,随和是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尊重每一物种的生存权,随和才有包容力,才能保证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然而,“随和”不是没有规则的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大自然也有着严格的运行准则和规律,比如,一些植物蕴含的斐波那契数列规律。研究发现,向日葵在生长过程中,花盘上的种子会自然地按照某种规律排列,这种规律使得花盘不仅形态美观,且布局合理、疏密得当,能最充分地利用阳光和空气,从而使花盘最坚固壮实,产生后代的几率达到最高。不难发现,万物看似有着自身独立的轨迹,但都受大的规律的约束,中国传统哲学称这一规律为“道”。虽然科学的发展能让人们在没有空气和水的月球上生活,能让植物在真空环境下通过自循环系统而存活,但依然不能使生物超越基本的自然规律,依然要人为地创造各种必需的条件。所以,一方面,规则是物种在经历物竞天择和基因优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物种的繁衍又需要稳定的内外部环境,而只有遵循规则和秩序,才能保证生态圈的稳定和谐,这也使得规则得以不断被强调和巩固。

        3.学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空气、水、土壤都天然地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即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我由此想到人的生存处境。现实的情况是,人只活一辈子,却要操两辈甚至三辈人的心,很多人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我们学会释放压力,或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和能量,并要随时检查、修补我们自己这个能量场。然而,正像自然界的自净能力有限一样,人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自我修复绝非上策,很多成功人士常常担负着身心透支的痛苦。可见,成功虽是身心素质优秀的一种标志,但若破坏了身心运行的规律,那么一切成就都是徒劳。

        (二)在现实中历练自我

        1.适应变化,并且学习。现实生活是每个人最真实的小环境,人生存的环境不同,所呈现的生存状态也不同。在当今这个空间快速交替的时代,由于人们并不总存在于某一特定环境中,而是在多个相互交融的环境中移动,人的角色不断转换,生活模式也随时在切换,难免会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频繁地刷新自己的角色,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以求不变,就像米兰·昆德拉断言的:“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坚定地存在。”

        2.用外物激发、牵引出自身的潜力。“智者不能自见其面,勇者不能自举其身”,我们常需要通过外界环境来激发我们的智慧、勇气、力量。所以,应该深入接触现实,最好能感受不同环境里自己的状态。有智慧的人,即使处在逆境,也不会怨天尤人,他把一切处境都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练,把困难当成是自己人生的导师。我们要向那些勇于超越自己的人学习,借环境之力打磨自己。

        (三)认识自我

        智慧的最大障碍不是知识不足,也不是勇气不足,而是过分局限于自我,以致缺乏同理心。因此,古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刻着哲人塔列斯的一句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然而,认识自己又是困难的,需要有很强的好奇心、反思能力和持久的敢于面对自己的勇气,所以很少有人能有耐心去执行这件费力不讨好且很难完成的事情。但对自己有起码的认识还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懂得以何种姿态回应现实。

        1.记录成长的感悟。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感受,即使不能立即践行,也一定要写下来,因为记录可以让这些微妙的感悟长久地留存下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的丰富而不断被修改、充实、完善,最终会成为一笔财富。“顿悟”正是由点点滴滴的“渐悟”而促成的,因此,请保持记录的习惯,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

        2.学会独处,在独处中思考。灵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头脑总是被各种无关的事情所占据,注意力从来没有停留在一件事情上,那么我们如何获得突破性进展?很多人认为安静会使人变得内向,会减弱激情和创造力。诚然,开朗外向常常给人以力量感和生命力,但科学研究证明,生命力是否外显与创造力的高低并没有直接关系,内向和外向就像是两种不同的能量场。何况现实中,纯粹内向或纯粹外向的人几乎不存在,关键是要发掘不同性格的潜力,让自己的性格为自己所用。

        3.放低姿态,会看得更清楚。一切事实的本质都在最细微之处,不放低姿态,就永远看不到本质。最好是让事物流露出最本真的状态而不加干扰。同时,也要敢于怀疑自己,勇于超越自我的局限,抛开偏见,超越私心,以开放的心态正面接纳现实,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不会一叶障目。

        (四)推己及人

        仅仅认识了自己的独特是不够的,还应该认识到其他人也一样有着自己的独特性,但这只是常识,还不能算是智慧。人要有自己的个性,也应该尊重他人的个性。追求个性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但也要以他人的个性自由为界,不把自我意志强加于他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就是有智识的人;能做到,才是有智慧的人。

        结语

        人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安顿好全部的人生,智慧必不可少。它在成功时教会我们淡然视之,失败时支撑我们泰然处之,让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不再患得患失,而始终保持平常心,把体验起起落落的人生、观察纷繁扰攘的世相当成一种趣味。